請辭
關燈
小
中
大
請辭
先升官後委事,是姜離最早決定好的事之一。
她既要讓人挑重擔,就必須讓人在一把手的位置上。
姜離自己也是打工人,知道不在其位想要辦事兒有多難。
凡事名不正則言不順,官場更是如此。
譬如大明的職官志明碼標價:兵部尚書不但掌天下軍制、鎮戍、征討事,還掌武選,即管著天下武衛官軍選授、升調貶謫、襲官功賞等事。
再有禁衛、兵器、薪隸(兵士薪水和兵部相關署衙的皂吏),也都由兵部尚書決斷。
相當於跟國防軍事有關的人事調動、撥款調用、軍制決策一把抓,權職極大。
而兵部侍郎(兵部二把手)的權職卻只有一句話,不,四個字——侍郎佐之。
官大一級壓死人啊。
也就是說兵部尚書定了的事兒,於謙只能提意見,卻是做不了主的。
歷來,二把手難幹。
比起如今的兵部尚書鄺埜,於謙來做兵部尚書如今四境著火,與瓦剌即將開戰的大明,實在是更為合適。
*
鄺埜鄺尚書是個好人,也是個好官,為官數十載,從來是勤慎小心,且有冰蘗(甘於寒苦而有操守)名聲。
但問題就出在這個‘謹’字上。
其實早在兩年前,正統十二年正月,朝廷下派巡大同(直面瓦剌的邊境重城)的禦史就上報過:也先在邊境屢生釁端,說不得有意大舉進犯,應當增兵守備,以免釀成大禍。
然而,鄺埜因為畏懼王振的威勢,沒有敢在兵部主議此事。
鄺埜這種‘慎重自保’對大明來說當然是錯的,但在姜離看來,絕不能怪人家鄺尚書。
她欽佩於謙為了大明‘烈火焚燒若等閑,粉骨碎身全不怕’的精神,但她從不覺得每個人都該是於謙。
朝堂情勢如此,為了保護自己,避開王振鋒芒有什麽錯呢?
錯的不是畏懼王振不敢主議兵改的鄺埜,而是無條件信任王振,讓旁人不敢開口的皇帝。
何況鄺埜在史冊上也是慘,朱祁鎮禦駕出征,不但自己走,還帶走了大半朝廷重臣。
鄺埜作為兵部尚書,哪裏能落下他?
要知道,鄺尚書今歲已然六十五歲高齡,在現代哪怕延遲退休,他都到法定退休年齡了。
結果在明朝還被迫隨軍出征——真的是被迫,他反覆諫過皇帝不要草率親征,結果皇帝不但執意速速禦駕親征,還特意把他捎上一起(鄺埜:……)。
而被迫隨軍途中,他這位兵部尚書對戰事的所有意見,都被朱祁鎮當成了無用的耳邊風不說,堂堂國防一把手,甚至被王振當面指著鼻子罵道:‘腐儒也敢妄談軍事,再說宰了你’。
而到了那時候,鄺埜也實顧不得懼怕王振了,梗著脖子堅持:“為了江山社稷,我哪怕死也要說!”
然而,以死相逼也沒用,朱祁鎮還是不理會,鄺埜依舊被王振趕了出去。
於是,鄺老尚書只能在軍帳中跟戶部尚書(財政部長)王佐兩人對著哭,最後……一起哭的兩位尚書,也一起死在了土木堡之變中,屍骨無存。
子孫唯以生前落發與衣冠冢安葬。
當真是貨真價實,倒了死黴了。
而在這條一切都沒有發生的if線上,鄺埜正是因在兵部苦苦撐了太久,瓦剌又有大舉進犯之勢,這才屢屢上書請調於謙回京。
實在是掌不住了。
*
如今,姜離預備讓於謙掌兵部之餘,也給鄺尚書他老人家找了個去處——都察院。
都察院,掌彈劾百司,辯明冤枉,朝廷風紀等事(大約相當於現代□□工作)。
其一把手左督察禦史,跟兵部尚書一樣,也是正二品的官位。
現在的左都禦史,是妥妥王振的人,只按照王振的心意,隨意揉捏百官。正該換鄺尚書這種謹慎老成的人上去。
他這個謹慎性子,無事也不會找旁人的麻煩。
而讓他找麻煩的人,必是他有證據對方犯了錯的人。
也算是兩全其美。
姜離期待望向於謙,只等他點頭。
*
於大人來做兵部尚書!
朱祁鈺震驚過後,心底湧上一陣難以言明的喜悅。
他是朝堂小透明,不碰權柄,但不代表他不擔憂朝局——
是,只要大明朝還在,就少不了他的富貴閑王。
可他到底姓朱,國亦是家。
他心底是很清楚,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。
讓王振這麽折騰下去,朝中凈是諂諛貪腐無能之臣,能夠明哲保身不助紂為虐的就已經是鐵板釘釘的大好人了。再加上如今四起的叛軍、一場場的天災,以及那來自關外日益強大的瓦剌的威脅……
外憂內患,實難讓人樂觀。
大明若是不好了,他這個郕王有什麽好?!
若是皇兄真能因父皇曾經的囑咐,重用於尚書這種能臣就好了……朱祁鈺低首垂眸,生怕面上若是忍不住透出歡欣來,倒是讓皇兄懷疑他私交朝臣。
正巧,八寶帶著禦茶房的小宦官托著茶盤入內奉茶,朱祁鈺就捧著他的果仁茶,慢慢啜飲著遮擋唇邊歡喜笑意。
而於謙面前的茶盅蓋子一開,姜離便聞到一陣馥郁玫瑰花香與蜂蜜的甜香。
茶盞之上升騰起裊裊白色熱氣。
姜離在玫瑰的香氣中,簡直是眼巴巴等著於謙點頭。
然而,在沈思片息後,於謙字句清晰回道:“回陛下,臣難擔兵部尚書重任。”
姜離定定望向他。
*
聽話聽音。
作為在職場上熬了幾年的打工人,姜離對判斷人的情緒還是比較準確的。
她聽得出來,於謙這話並不是什麽欲擒故縱欲拒還迎、自謙無能;也並非因從前皇帝不重用,甚至由著他被奸宦定死罪都不管,而此時有事兒卻讓他頂上的不滿和明哲保身。
於謙的回答,更像是經過深思熟慮,不帶什麽情緒地代入公式做了一道數學題,然後得出一個客觀的結論:不行,他不能做兵部尚書。
所以他也是真心實意,想請皇帝收回尚書任命。
姜離都看的出來,朱祁鈺自然更看得出,他頓時覺得手中捧著的蓁松核桃茶都不香了。
“於大人……”
朱祁鈺忍不住要開口。
然而勸說的話到了唇邊,又咽了回去。
他忽然明白了緣故。
於是朱祁鈺只默默取了茶盞旁的銀勺,撈茶盞裏的榛子仁吃。
但神色已經從方才的開心松鼠,變成了一只寅吃卯糧,卯糧吃完就自暴自棄愛咋咋地的擺爛松鼠。
*
姜離到底是初來乍到,對大明熟悉度差很多,於是比朱祁鈺晚明白了一點於謙的‘做不到’。
當然不會是能力問題:歷史早已證明於謙的本事,能夠挽狂瀾於既倒,扶大廈於將傾。
但世上的事兒有時候就是毫無道理:傾了大廈他能扶,反而沒傾的大廈他出不上力。
因為,如今這大廈裏做主的,另有其人。
於謙所說的‘不能勝任尚書’,還要從大明朝的工作流程說起——
一份項目方案(奏疏),從產生到能夠推行,在大明朝廷要走什麽樣的流程呢?
並不是官員寫完了奏章,直接遞到禦前去,請皇帝決斷。
那天下之大每日千百件事,一般正常皇帝累死都處理不完(朱元璋:朕覺得沒問題,一個人包圓了,完全不需要宰相)。
如今最常見的政務處置流程如下:官員有事上奏,奏疏送到接收部門通政司,整理完畢送到內閣(現在的內閣還不像明中後期權力那麽大,大致可理解為替皇帝處理、決策政事的秘書機構)。
內閣先看過奏疏,並且把處置意見寫成票擬呈到禦前,這樣皇帝就大大省事,可以直接起朱筆批個‘準’或是‘不準’。
簡單來說,就像是寫作文——要是一天給人十個題目,讓寫完十篇八百字作文,絕大部分人是完成不了的。
但是要是有人已經寫好了十篇作文,你只負責給覺得寫的不錯,合心意的作文打勾,不滿意的打叉讓別人去重寫,是不是就輕松多了呢?
不過,長年累月每天都要‘批作業’也是很累的。
皇帝想找人代勞批紅這項工作,就找到了宦官。
甭管旁人怎麽看宦官,但對皇帝來說,這些才是‘內臣’,朝堂上的讀書人則是‘外臣’。朝臣們可以靠著考學、師生、同鄉等各種關系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,實在混不下去還能辭官走人。
只有宦官,存身立命是百分百只能依賴皇帝的。
於是又誕生了司禮監太監代皇帝批紅的制度。
絕大部分制度的優劣,都要看執行人的水準如何:靠譜的皇帝,能自己把握住朝政大事,司禮監只是代行不敢妄行。
但有的……
在職場上常聽到這樣一個詞,叫做‘優化公司的人力資源結構’(裁員),而有的明朝的皇帝,就是把自己從這條工作流程裏優化了出去。
形成了上書官員-內閣-司禮監宦官-執行官員這樣一道流水線。
姜離想到這兒,再次望向於謙。
她懂了——
批紅在司禮監手裏,而王振正是皇帝十數年如一日信重的,司禮監的頭把交椅掌印太監。
於謙哪怕做了兵部尚書,他想要做的所有事,也必須得經過這道批準。
如今的兵部尚書鄺埜,為官謹慎老道,雖不似那些諂媚順從王振的官員得意,但到底沒有與王振結仇被他視為眼中釘。
那麽兵部的十道條陳,到王振手裏,總能通過幾條,於謙在兵部還能輔助鄺尚書做些實事。
但換了於謙去做尚書……只怕王振不但不會通過他的十條奏疏事條,還要倒給他找十條的麻煩。
那麽於謙便是在兵部能說了算也白搭——若是吏部(人事部門)、戶部(財政部門)、工部(營造部門)等相關要緊部門,在上頭授意下給他使絆子,他也決計做不成事兒的。
譬如,要錢沒人要人不給,他能如何?
別說這些相關緊要的部門,就連刑部大理寺那些看起來與戰事無甚關聯的司法部門,要是在王振的授意下,隔三差五請兵部官員去‘喝喝茶’,公務也就都不用幹了。
就如同最頂尖的善泳者,也只能在水裏游,在沼澤裏依舊會被淹沒一樣。
於謙不怕死,但他會怕——因為他的緣故,讓朝局變得比現在更差,兵部更加舉步維艱。
所以,於謙認真思考過,直言他做不來,也是不能做兵部尚書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先升官後委事,是姜離最早決定好的事之一。
她既要讓人挑重擔,就必須讓人在一把手的位置上。
姜離自己也是打工人,知道不在其位想要辦事兒有多難。
凡事名不正則言不順,官場更是如此。
譬如大明的職官志明碼標價:兵部尚書不但掌天下軍制、鎮戍、征討事,還掌武選,即管著天下武衛官軍選授、升調貶謫、襲官功賞等事。
再有禁衛、兵器、薪隸(兵士薪水和兵部相關署衙的皂吏),也都由兵部尚書決斷。
相當於跟國防軍事有關的人事調動、撥款調用、軍制決策一把抓,權職極大。
而兵部侍郎(兵部二把手)的權職卻只有一句話,不,四個字——侍郎佐之。
官大一級壓死人啊。
也就是說兵部尚書定了的事兒,於謙只能提意見,卻是做不了主的。
歷來,二把手難幹。
比起如今的兵部尚書鄺埜,於謙來做兵部尚書如今四境著火,與瓦剌即將開戰的大明,實在是更為合適。
*
鄺埜鄺尚書是個好人,也是個好官,為官數十載,從來是勤慎小心,且有冰蘗(甘於寒苦而有操守)名聲。
但問題就出在這個‘謹’字上。
其實早在兩年前,正統十二年正月,朝廷下派巡大同(直面瓦剌的邊境重城)的禦史就上報過:也先在邊境屢生釁端,說不得有意大舉進犯,應當增兵守備,以免釀成大禍。
然而,鄺埜因為畏懼王振的威勢,沒有敢在兵部主議此事。
鄺埜這種‘慎重自保’對大明來說當然是錯的,但在姜離看來,絕不能怪人家鄺尚書。
她欽佩於謙為了大明‘烈火焚燒若等閑,粉骨碎身全不怕’的精神,但她從不覺得每個人都該是於謙。
朝堂情勢如此,為了保護自己,避開王振鋒芒有什麽錯呢?
錯的不是畏懼王振不敢主議兵改的鄺埜,而是無條件信任王振,讓旁人不敢開口的皇帝。
何況鄺埜在史冊上也是慘,朱祁鎮禦駕出征,不但自己走,還帶走了大半朝廷重臣。
鄺埜作為兵部尚書,哪裏能落下他?
要知道,鄺尚書今歲已然六十五歲高齡,在現代哪怕延遲退休,他都到法定退休年齡了。
結果在明朝還被迫隨軍出征——真的是被迫,他反覆諫過皇帝不要草率親征,結果皇帝不但執意速速禦駕親征,還特意把他捎上一起(鄺埜:……)。
而被迫隨軍途中,他這位兵部尚書對戰事的所有意見,都被朱祁鎮當成了無用的耳邊風不說,堂堂國防一把手,甚至被王振當面指著鼻子罵道:‘腐儒也敢妄談軍事,再說宰了你’。
而到了那時候,鄺埜也實顧不得懼怕王振了,梗著脖子堅持:“為了江山社稷,我哪怕死也要說!”
然而,以死相逼也沒用,朱祁鎮還是不理會,鄺埜依舊被王振趕了出去。
於是,鄺老尚書只能在軍帳中跟戶部尚書(財政部長)王佐兩人對著哭,最後……一起哭的兩位尚書,也一起死在了土木堡之變中,屍骨無存。
子孫唯以生前落發與衣冠冢安葬。
當真是貨真價實,倒了死黴了。
而在這條一切都沒有發生的if線上,鄺埜正是因在兵部苦苦撐了太久,瓦剌又有大舉進犯之勢,這才屢屢上書請調於謙回京。
實在是掌不住了。
*
如今,姜離預備讓於謙掌兵部之餘,也給鄺尚書他老人家找了個去處——都察院。
都察院,掌彈劾百司,辯明冤枉,朝廷風紀等事(大約相當於現代□□工作)。
其一把手左督察禦史,跟兵部尚書一樣,也是正二品的官位。
現在的左都禦史,是妥妥王振的人,只按照王振的心意,隨意揉捏百官。正該換鄺尚書這種謹慎老成的人上去。
他這個謹慎性子,無事也不會找旁人的麻煩。
而讓他找麻煩的人,必是他有證據對方犯了錯的人。
也算是兩全其美。
姜離期待望向於謙,只等他點頭。
*
於大人來做兵部尚書!
朱祁鈺震驚過後,心底湧上一陣難以言明的喜悅。
他是朝堂小透明,不碰權柄,但不代表他不擔憂朝局——
是,只要大明朝還在,就少不了他的富貴閑王。
可他到底姓朱,國亦是家。
他心底是很清楚,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。
讓王振這麽折騰下去,朝中凈是諂諛貪腐無能之臣,能夠明哲保身不助紂為虐的就已經是鐵板釘釘的大好人了。再加上如今四起的叛軍、一場場的天災,以及那來自關外日益強大的瓦剌的威脅……
外憂內患,實難讓人樂觀。
大明若是不好了,他這個郕王有什麽好?!
若是皇兄真能因父皇曾經的囑咐,重用於尚書這種能臣就好了……朱祁鈺低首垂眸,生怕面上若是忍不住透出歡欣來,倒是讓皇兄懷疑他私交朝臣。
正巧,八寶帶著禦茶房的小宦官托著茶盤入內奉茶,朱祁鈺就捧著他的果仁茶,慢慢啜飲著遮擋唇邊歡喜笑意。
而於謙面前的茶盅蓋子一開,姜離便聞到一陣馥郁玫瑰花香與蜂蜜的甜香。
茶盞之上升騰起裊裊白色熱氣。
姜離在玫瑰的香氣中,簡直是眼巴巴等著於謙點頭。
然而,在沈思片息後,於謙字句清晰回道:“回陛下,臣難擔兵部尚書重任。”
姜離定定望向他。
*
聽話聽音。
作為在職場上熬了幾年的打工人,姜離對判斷人的情緒還是比較準確的。
她聽得出來,於謙這話並不是什麽欲擒故縱欲拒還迎、自謙無能;也並非因從前皇帝不重用,甚至由著他被奸宦定死罪都不管,而此時有事兒卻讓他頂上的不滿和明哲保身。
於謙的回答,更像是經過深思熟慮,不帶什麽情緒地代入公式做了一道數學題,然後得出一個客觀的結論:不行,他不能做兵部尚書。
所以他也是真心實意,想請皇帝收回尚書任命。
姜離都看的出來,朱祁鈺自然更看得出,他頓時覺得手中捧著的蓁松核桃茶都不香了。
“於大人……”
朱祁鈺忍不住要開口。
然而勸說的話到了唇邊,又咽了回去。
他忽然明白了緣故。
於是朱祁鈺只默默取了茶盞旁的銀勺,撈茶盞裏的榛子仁吃。
但神色已經從方才的開心松鼠,變成了一只寅吃卯糧,卯糧吃完就自暴自棄愛咋咋地的擺爛松鼠。
*
姜離到底是初來乍到,對大明熟悉度差很多,於是比朱祁鈺晚明白了一點於謙的‘做不到’。
當然不會是能力問題:歷史早已證明於謙的本事,能夠挽狂瀾於既倒,扶大廈於將傾。
但世上的事兒有時候就是毫無道理:傾了大廈他能扶,反而沒傾的大廈他出不上力。
因為,如今這大廈裏做主的,另有其人。
於謙所說的‘不能勝任尚書’,還要從大明朝的工作流程說起——
一份項目方案(奏疏),從產生到能夠推行,在大明朝廷要走什麽樣的流程呢?
並不是官員寫完了奏章,直接遞到禦前去,請皇帝決斷。
那天下之大每日千百件事,一般正常皇帝累死都處理不完(朱元璋:朕覺得沒問題,一個人包圓了,完全不需要宰相)。
如今最常見的政務處置流程如下:官員有事上奏,奏疏送到接收部門通政司,整理完畢送到內閣(現在的內閣還不像明中後期權力那麽大,大致可理解為替皇帝處理、決策政事的秘書機構)。
內閣先看過奏疏,並且把處置意見寫成票擬呈到禦前,這樣皇帝就大大省事,可以直接起朱筆批個‘準’或是‘不準’。
簡單來說,就像是寫作文——要是一天給人十個題目,讓寫完十篇八百字作文,絕大部分人是完成不了的。
但是要是有人已經寫好了十篇作文,你只負責給覺得寫的不錯,合心意的作文打勾,不滿意的打叉讓別人去重寫,是不是就輕松多了呢?
不過,長年累月每天都要‘批作業’也是很累的。
皇帝想找人代勞批紅這項工作,就找到了宦官。
甭管旁人怎麽看宦官,但對皇帝來說,這些才是‘內臣’,朝堂上的讀書人則是‘外臣’。朝臣們可以靠著考學、師生、同鄉等各種關系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,實在混不下去還能辭官走人。
只有宦官,存身立命是百分百只能依賴皇帝的。
於是又誕生了司禮監太監代皇帝批紅的制度。
絕大部分制度的優劣,都要看執行人的水準如何:靠譜的皇帝,能自己把握住朝政大事,司禮監只是代行不敢妄行。
但有的……
在職場上常聽到這樣一個詞,叫做‘優化公司的人力資源結構’(裁員),而有的明朝的皇帝,就是把自己從這條工作流程裏優化了出去。
形成了上書官員-內閣-司禮監宦官-執行官員這樣一道流水線。
姜離想到這兒,再次望向於謙。
她懂了——
批紅在司禮監手裏,而王振正是皇帝十數年如一日信重的,司禮監的頭把交椅掌印太監。
於謙哪怕做了兵部尚書,他想要做的所有事,也必須得經過這道批準。
如今的兵部尚書鄺埜,為官謹慎老道,雖不似那些諂媚順從王振的官員得意,但到底沒有與王振結仇被他視為眼中釘。
那麽兵部的十道條陳,到王振手裏,總能通過幾條,於謙在兵部還能輔助鄺尚書做些實事。
但換了於謙去做尚書……只怕王振不但不會通過他的十條奏疏事條,還要倒給他找十條的麻煩。
那麽於謙便是在兵部能說了算也白搭——若是吏部(人事部門)、戶部(財政部門)、工部(營造部門)等相關要緊部門,在上頭授意下給他使絆子,他也決計做不成事兒的。
譬如,要錢沒人要人不給,他能如何?
別說這些相關緊要的部門,就連刑部大理寺那些看起來與戰事無甚關聯的司法部門,要是在王振的授意下,隔三差五請兵部官員去‘喝喝茶’,公務也就都不用幹了。
就如同最頂尖的善泳者,也只能在水裏游,在沼澤裏依舊會被淹沒一樣。
於謙不怕死,但他會怕——因為他的緣故,讓朝局變得比現在更差,兵部更加舉步維艱。
所以,於謙認真思考過,直言他做不來,也是不能做兵部尚書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